台北赤蛙( Hylarana taipehensis ),體型纖細修長,約3到4公分。背部金黃綠色或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非常美麗而且特殊。傳說若欺侮、捕捉台北赤蛙,雷公會生氣,所以台北赤蛙又稱「雷公蛙」,台語稱「神蛙」,也有人稱牠們為「土地公蛙」。 台北赤蛙,命名自美國學者Van Denburgh於1909年、在台北地區所採集到的模式標本,以發現地命名。除了台灣,台北赤蛙也分布於大陸華南、香港、海南島、 越南、緬甸、泰國、孟加拉,及印度北部等地。 曾普遍出現於台灣淺山 後族群量稀少成瀕危物種 在台灣,根據文獻記載,台北赤蛙在新北市的淡水、 三芝、石門、金山、林口,台北市的台大校園、木柵老泉里, 桃園市的龍潭、楊梅、新竹、苗栗後龍、台中、台南官田、屏東內埔、筏灣、瑪家、萬巒等地,都有出現紀錄。但在過去十年,卻僅在三芝、石門、龍潭、楊梅、官田、內埔、瑪家等地發現其蹤跡,大部分地點的單次觀察量都低於50隻,而且雌蛙數量非常少。 牠們在台灣主要棲息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茶園、草澤、埤塘、菱角田等環境,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通常躲在水池旁草叢、植物根部或者池塘中央的荷葉上鳴叫,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牠們體型小,也沒有嘹亮的叫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