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早在中華5000多年的歷史中,《詩經》便有了多種對艾草的描述,使其佔有一席之地。提到艾草的瞬間,似乎伴隨著一股清涼的韻味瀰漫開來,或許我們不認得艾草長什麼樣,但那股猶如薄荷般清涼又有些溫和、寧靜而舒緩的味道,絕對會深深的刻在腦海中。 艾草橫跨歷史多年紀載 佔據藥草界一席之地 除了《詩經》有描述之外,艾草在中醫典籍上也因具有揮發性的精油且含單寧與黃酮類對人體有益的化合物被列為重要藥材,針灸時亦會搭配蒸熏以達到舒緩經絡的療效;另外,明朝 朱櫹 的《救荒本草》中也闡述了一些艾草的分布與食用方式。 艾草其實是蒿屬 ( Aretmisia L.) 植物的俗稱,蒿屬植物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多生長於溪床、草原或道路旁,全世界約有380種且遍布各地,最常被人使用的艾 ( A. argyi H.Lév. & Vaniot) 便是其中之一。蒿屬植物皆含精油、單寧與黃酮類等化合物,因此極具醫學上的價值,尤其近年隨著科技進步,許多艾草含有有益人體與治病的成份逐漸被分析。最有名的例子不外乎是抗瘧新藥——青蒿素(Artemisinin)。難以萃取的青蒿素直到1960年代才由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帶領團隊從晉葛洪《肘後備急方》記載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之中取得靈感,利用低溫取代以往的高溫萃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