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鮟鱇魚到底是什麼魚?你所想到的特徵都是什麼呢?牠們都住在哪裡呢?相信我們昨日的鮟鱇魚百科文章上篇已經翻轉了一些你對牠們的認知,今日,我們帶您認識鮟鱇魚的移動方式、吃些什麼,牠們都有釣竿嗎?預知詳情,請繼續往下收看!
鮟鱇魚怎麼移動?
淺海的鮟鱇魚主要是靠兩個位在肚子前方的小小的腹鰭以及身體兩側像腳一般的胸鰭在海中「行走」,也會適時地在水中游泳,但是速度相當緩慢。深海鮟鱇則屬於深海游泳性,會在水深幾百到幾千公尺的深海漂游,有些種類也觀察到會在晚上游到比較淺海的地區,白天才又回到深海,這類的活動又稱為日夜垂直洄游。少部分的棘茄魚或單棘躄魚也被觀察到會利用鰓腔儲水,並藉由噴射方式推送前進。
鮟鱇魚吃些什麼?
如同很多深海魚類,鮟鱇魚是肉食性的,淺海的鮟鱇魚以底棲性的魚、蝦類為主,研究也發現棘茄魚肚子中有很多螺、貝類。深海鮟鱇主要是以中層的魚蝦類為主。
是不是所有鮟鱇魚都有釣竿?
不是。雖然有釣竿是大部分鮟鱇魚的特徵,仍有一小部分的鮟鱇魚是沒有釣竿的,像新角鮟鱇(Neoceratiidae)就沒有釣竿。而鮟鱇魚的釣竿有哪些樣式?
鮟鱇魚的釣竿(吻觸手)有長有短,有粗有細,很難一一描述。最短的應該要屬棘茄魚類,它們的釣竿藏在頭前的嘴巴上方的一個凹陷的腔室,又稱為吻腔(illicial cavity)。有些棘茄魚的釣竿甚至被餌球所包覆,所以很難被發現。
單棘躄魚的釣竿也很短,通常只有1公分不到,釣竿的後方有一個卵圓形,略為平坦的吻槽(illicial trough),可以用來收納吻觸手。
深海鮟鱇的釣竿變異頗大,從非常短的數釐米的樹鬚鮟鱇,到身體長度五倍以上,長達一公尺的長角鮟鱇都有。
鮟鱇魚的餌球是鑑別物種的特徵?
大部分是。分類學家會依照不同種類的餌球來區分。有時候同一個屬的餌球都長得差不多,所以不能用來區分物種。深海鮟鱇的餌球是用來分類的主要依據,但僅限於雌魚,大部分的雄魚無法被明確分類。
長角鮟鱇(Gigantactis)顧名思義具有一根很長的釣竿。圖片作者:何宣慶。
蟾鮟鱇(Bufoceratias)的吻觸手位於背部,長度往往比身體還要長。圖片作者:何宣慶。 | 單棘躄魚的吻觸手相當短。圖片作者:何宣慶。 | 樹鬚鮟鱇(Linophryne)的餌球(發光器)具有一些小分支。圖片提供:何宣慶。 |
所有鮟鱇魚都有發光器?
不是。一般淺海鮟鱇魚的吻觸手末端的餌球呈皮瓣狀或是毛球狀,通常會模擬蠕蟲或小魚小蝦,但是不具有發光的機制。棘茄魚的餌球上方有一個小小的開口,據信它們的餌球具有分泌引誘物質的功能,可以藉此吸引獵物。深海鮟鱇中絕大多數的成員都有餌球,也都有發光器。發光器的樣式差異相當大,那深海鮟鱇又怎麼發光?
深海鮟鱇的母魚的餌球通常就是一個發光器,這個發光器裡面有很多小型的杯狀細胞,細胞基部具有反射層。在成長的過程,母深海鮟鱇會讓發光菌住進餌球的杯狀細胞內,並且供給養分,讓細菌發光。藉由控制這些細菌發光的方向,就可以有效控制發光。這一類的發光稱為細菌發光。
深海鮟鱇除了餌球會發光外,還有沒有別的方式發光?
一般大家所熟知的是深海鮟鱇的頭部具有發光器,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實像樹鬚鮟鱇的物種都具有另外一套發光系統,稱為下頜鬚。這套下頜鬚是利用製造發光素跟酵素,兩者作用就會產生光。
什麼是矮雄魚?
矮雄魚是指深海鮟鱇的雄魚。一般的鮟鱇魚公的跟母的並不會差太多,但是深海鮟鱇演化出很極端的雌雄異形(sexual dimorphism)。也就是雄魚遠遠比雌魚要小很多。根據研究角鮟鱇屬(Ceratias)的雄魚大概只有雌魚體重的千分之一不到,體長則約只有百分之一。
矮雄魚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在深海很難找到另一伴交配,因此深海鮟鱇演化出很小的雄魚,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附在母魚身上,隨時準備可以交配。在自然界這樣的現象還蠻常見的,譬如海蜘蛛。
深海鮟鱇的矮雄魚不具有吻觸手跟餌球發光器,但是鼻孔特別的大,裡面的嗅葉相當發達。另外矮雄魚的身體各部位也不太發育,大部分空間都留給精巢。成熟的矮雄魚口部也會長出齒骨,可以有效地咬在母魚身上。但是不是所有鮟鱇魚的公魚都很小?也都會咬在母魚身上?會吸母魚的血嗎?
不是的。一般的鮟鱇魚雄魚跟母魚的大小其實差不多,顏色也沒有差別。雄魚也不會咬在母魚身上,就跟一般魚類一樣。
只有深海鮟鱇的公魚才會有很小的「矮雄魚」。並不是全部的雄魚都會咬在母魚身上,所以也就不一定會吸母魚的血。根據研究,部分的深海鮟鱇的雄魚會咬在母魚身上,行寄生生活。這一類稱為「絕對寄生」,也就是雄魚一定要寄生,雌雄才會同時性成熟。這一類的寄生往往會在咬合處形成纖維化組織,將雄魚牢牢固定在雌魚身上,雄魚也只能吸食母魚的血維生。從此雄魚只有精巢會發育,其他部位會退化。
但是其實有更大部分的深海鮟鱇的雄魚行自由生活,在交配的時候才會接近母魚或者暫食性地咬在母魚身上,等交配結束就會離開。另外也有一部分的深海鮟鱇雄魚會行「兼性寄生」,也就是可以寄生也可以不寄生。
鮟鱇的公魚如何跟母魚交配?
鮟鱇魚如同一般的魚類,它們都是形體外授精,也就是母魚會排出卵在水中,公魚同時排出精子進行受精。但是深海鮟鱇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寄生型的雄魚會咬在母魚身上,所以母魚會以血管輸送賀爾蒙給雄魚,讓它(們)在排卵的同時,雄魚也可以排出精子。
曾經有外國書籍誤解,認為雄魚會將精子排入母魚血管中,並且進行受精,但這其實是錯的。
日本人吃的鮟鱇魚火鍋是什麼鮟鱇魚?
日本跟韓國有一種較大型的鮟鱇魚,學名為黃鮟鱇(Lophius litulon),這種事在日本鮟鱇魚火鍋的常客。日本人所吃的鮟鱇魚肝也是黃鮟鱇的肝,其他鮟鱇魚的肝非常小,所以沒有食用價值。
筆者在北海道做研究期間也買過兩隻中等大小的黃鮟鱇來煮,味道之鮮美,實在是言語難以比喻。另外也有漁民或饕客常會吃的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體型小很多,肉質也沒有黃鮟鱇那麼Q。筆者在台灣東北部漁港偶爾也會看到漁民販售幾種深海的擬鮟鱇(Lophiodes spp.),但是這一類的肉質就相當水,口感不是很好。
黃鮟鱇盛產於韓國日本一帶,是最常被食用的鮟鱇魚,日本稱黃鮟鱇為冬季進補聖品。圖片作者:何宣慶。
其他國家的人也吃鮟鱇魚?
歐美國家也吃鮟鱇魚,只是因為他們習慣稱Monkfish或者Goosefish,而且在市場看到的往往都已經處理好,剩下肉而已,所以一般人不會知道這其實是鮟鱇魚。一般歐美常吃的鮟鱇魚也是屬於黃鮟鱇科,主要有美洲鮟鱇(Lophius americanus)、鮟鱇(Lophius piscatorius)及鋤齒鮟鱇(Lophius vomerinus)等幾個物種。筆者在巴黎也買過很多次這些鮟鱇魚來煮。很能夠深刻體會為什麼這些魚會被稱為「窮人的龍蝦」,煮好的鮟鱇魚肉其實是相當彈牙的。不過隨著大家對美食的追求,歐美的鮟鱇魚已經是相當高價的白肉魚了。
吃鮟鱇魚有什麼風險嗎?
基本上所有鮟鱇魚都沒有毒,所以鮟鱇魚全身都可以吃。也有漁民告訴筆者他們會煮較大型的單棘躄魚來吃,口感也很好。不過這畢竟是少數,單棘躄魚的族群通常不大,有門路也不一定找的到,所以也不鼓勵吃。
由於鮟鱇魚肉價格相當高,有不肖商人就利用河魨的尾柄跟鮟鱇魚長得很像,所以魚目混珠,以至於時常聽到有人因為誤食而中毒。這類的河魨通常是兔頭魨屬(Lagocephalus),有很多是含有劇毒的物種。因此國外也發展出一套基因檢測的方式用來篩選,以避免假的鮟鱇魚肉流入市場。
鮟鱇魚有面臨什麼滅絕的壓力?
鮟鱇魚是屬於底棲性的生物,所以很常被底拖網捕獲。由於鮟鱇魚一直都不是主要的經濟性物種也不是漁獲目標,沒有專門為了捕撈鮟鱇魚而設計的網具。過去並沒有太多生物學的研究,因此目前為止我們對於它們所面臨的滅絕壓力仍未知。但是隨著底拖網越來越興盛,網具越來越精良,被誤捕的鮟鱇魚就越來越多。
早期台灣人認為鮟鱇魚長得很醜,又不好處理,所以都當成下雜魚絞碎餵魚。最近十年來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這是一種美味的魚,所以也加入販售的行列。在台灣,拖網船幾乎每一次下網都會捕到很多黑鮟鱇,因此一定會對他們的族群造成影響。但是並沒有實際評估過這個物種是不是已經面臨滅絕的危機。可以知道的是從日常漁港的觀察,我們已經觀察到深海鮟鱇被發現的數量越來越少。其他的鮟鱇魚很可能因為環境汙染或是拖網漁業過漁,於是造成區域性滅絕。但是由於很多鮟鱇魚都是廣泛分布,滅絕的機率會較小一些。
【相關文章】
【逛逛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