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10月27日邀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以「無所不在的變性行為」為題,說明生物進行「性轉換」的奧秘。以此文紀錄演講內容,與讀者分享生物世界的奇妙。 身為哺乳類的我們,一出生就已決定了性別。然而,有些生物雖然出生時是雌性,卻可能因為環境、族群變化,得以在後天變為雄性,甚至可以再度逆向轉換為雌性,這種現象稱作「性轉換」。 在生物界中常見的雌雄同體 在介紹性轉換前,顏聖紘首先帶領聽眾了解何謂「雌雄同體」(Hermaphrodite)——這個名詞一開始用作描述人體的病態,直到演化、生態學者開始普遍使用後,才從貶義詞變為中性術語。事實上雌雄同體在生物界是很常見的性別呈現樣貌,例如在你我身邊的許多植物。 關於動物,豹紋蛞蝓( Limax maximus )和斑紋隱小鱂( Kryptolebias marmoratus )都是很值得一提的例子:豹紋蛞蝓是一種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的生物,具有極為獨特的交配方式——兩隻蛞蝓會藉由黏液懸吊在空中,彼此纏繞,接著伸出各自的生殖器,交換彼此的精子來使對方受精;斑紋隱小鱂則是少數雌雄同體且自體受精的淡水魚,體內同時有精巢和卵巢,能夠自己受精、產卵,產生許多自己的複製品。由於這樣不尋常的特性,使得牠們成為重要的動物行為學模式生物,因為科學家可以在去除遺傳上的變因來討論各種行為學議題。 性轉換的機制與演化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