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物簡介
Viewing all 14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永續海鱻食堂】讓她生!母蟹安心開花 甘美萬里蟹年年嚐

$
0
0
偉哉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經歷多年後終於發現蟳蟹資源也是需要管理的。不辭千辛萬苦開了數場協調會後,終於在中華民國103年1月27日頒布了農漁字第 1031327635A號的《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規定「漁船」不得捕撈甲殼寬未滿8公分的鏽斑蟳( Charybdis feriatus ,花蟹)、紅星梭子蟹( Portunus sanguinolentus ,三點蟹)、遠海梭子蟹( Portunus pelagicus ,花腳蟹),以及甲殼寬未滿6公分的善泳蟳( Charybdis natator ,石蟳)和旭蟹( Ranina ranina ,蝦姑頭)。 誤捕之蟳蟹類,不論死活應立即放回海中,不得攜帶入港或持有。並在8月16日至11月15日禁止捕撈將受精卵抱於體外腹側之母蟹,如有以上違法者將處以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法規中針對物種、尺寸、漁期均有嚴格規範,貌似已經是一個相當完整的漁業管理,於是各家媒體興高采烈地四處宣揚漁業署的德政,新北市政府更是藉機大張旗鼓行銷自家的「萬里蟹」。 圖一、賣沒錢又不好吃的開花母蟹卻還被捕撈上來,圖中孕婦已全數放生。圖片來源:白尚儒 管制措施 守住蟳蟹資源了嗎? 2014年實施 《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 後,我們的螃蟹有變便宜、變大、變多了嗎?屬於海中食物鏈底階的梭子蟹,在牠的天敵石斑、章魚、鯊魚因過漁而日漸減少的今日...

【鯨彩一生】潛伏於化石之間 忍者海豚現身

$
0
0
古生物學研究之中,最有樂趣的部份之一,就是發現並命名一個全新的物種。在過往生命歷史中,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生物存在,因此相對於現在還活蹦亂跳的生物而言,古生物並明相對容易而機會也大得多。而大部分的分類及命名等,都是從在我們眼前還活生生的生命開始。 每年眾多新命名的化石物種之中,今年(2016年)的這一個新名字或許會讓人特別覺得興趣盎然:忍者海豚! 木村(T. Kimura)和巴恩斯(L. G. Barnes)今年在日本群馬縣立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報告(Bulletin of Gunm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一篇文章中命名了三種新的海豚,而其中一個新屬新種的名字就被叫為:氏原忍者海豚(學名為 Ninjadelphis ujiharai )。 圖一:命名氏原忍者海豚(Ninjadelphis ujiharai)的木村敏之(T. Kimura)和目前唯一的氏原忍者海豚化石標本。蔡政修攝於日本群馬縣自然史博物館。 挖掘古生物化石 命名新物種 如同其他被命名的化石物種一樣,氏原忍者海豚目前也就僅有這麼一件化石標本[ 1] ,是由氏原溫(Ujihara Atsushi)於1998年的時候,在日本三重縣(Mie)的伊賀市(Iga)發現的。 伊賀市是著名的忍者出沒地點之一,所以木村決定以化石的新名字紀念發現化石的氏原溫及其而對古生物學的貢獻,...

【絕地‧再生】著魔的食慾 鎧甲無用武之地:穿山甲

$
0
0
穿山甲 The Pangolins 分類 目:鱗甲目 科:穿山甲科 屬:穿山甲屬 特徵:這是一種害羞的食蟲動物,但很無奈的,牠們也是世界上最常被盜獵的哺乳類動物 物種: *大穿山甲( Smutsia gigantea )易危,分布於非洲 *南非穿山甲( Smutsia temminckii )易危 *樹穿山甲,又稱白腹穿山甲( Phataginus tricuspis )易危,分布於非洲 *長尾穿山甲 ( Manis tetradactyla ) 易危,分布於非洲 *印度穿山甲 ( Manis crassicaudata )瀕危 *菲律賓穿山甲( Manis culionensis )瀕危 *中華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極危 *馬來穿山甲( M. javanica )極危 ※ 這八種穿山甲,幾乎都有族群數量下降趨勢。 穿山甲。 圖片來源:David Brossard。CC BY-SA 2.0 主要威脅: 遭獵捕供食用 遭獵捕做傳統藥材 鱗甲被當作裝飾品 失去森林中的棲地 這八種穿山甲當中,最受威脅的是分布於亞洲的品種,中華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最是岌岌可危,居次的則是印度穿山甲和菲律賓穿山甲。 [1] 在過去十年當中,四種非洲穿山甲開始步上亞洲穿山甲的後塵,常被獵捕以供食用與藥用,數量也開始急遽減少。2008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

【豆豆不簡單】飄洋過海落花生

$
0
0
1646年《熱蘭遮城日誌》中,描述了當時阿姆斯特丹農場(今台南市永康區)的落花生種植,這是台灣對於落花生的首次記錄。這一段文字,意味著500多年前哥倫布航海大時代中,台灣因緣際會地參與了一場糧食移棲(food migration)的世紀之旅,這是人類干擾生態與文化最強力的一次旅程,其中主角之一,便是遠從南美發源地,跨海而來的落花生。 美味的花生,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圖片來源: Kexy Huang 。CC BY-NC-ND 2.0 當時,落花生經由葡萄牙人帶往印度與非洲,讓這兩地發展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主要的花生產地,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經濟與飲食習慣。並經由西班牙人帶到中國南方,讓人們對這落花生果的奧秘方式及神奇風味,產生無比的想像,而成為18世紀中國人筵席上「長生果」美名。 怎麼稱呼?土豆 花生 peanut 落花生,俗稱peanut,這個英文名讓人多少產生誤解,以為它是一種堅果nut,並非豆類pea。從拉丁學名(Arachis hypogaea)中,我們得知Arachis是指「豆類」之意,hypogaea是指「在地下」的意思。台灣人以「土豆」來形容這個舶來品,卻是最傳神最科學的命名。長期以來,在原住民農耕系統中,常常可以見到它加入到輪作與間作系統中,讓人誤以為是本土作物。其實,南台灣的魯凱族人稱落花生為「maka-payrang」,意指「來自-平地的」明確地闡述了這個作物的來源...

【絕地‧再生】人熊衝突難解 歐亞棕熊告別法國

$
0
0
法國境內的歐亞棕熊 U. arctos arctos 分類 目:食肉目 科:熊科 屬:熊屬 種:歐亞棕熊 特徵:法國境內最大且最瀕危的陸上哺乳動物。 2014年的族群大小:大約20隻,其中僅有三隻是在復育計劃開始前出生的原生棕熊。1995那年記錄到最低的族群數量只有五隻。 保育現況:棕熊的全球數量雖仍不受威脅;然而從長遠看來,在法國境內並非如此。 歐亞棕熊。 圖片來源:Francis C. Franklin。CC-BY-SA-3.0。 主要威脅: 基因庫很小 老年棕熊已無法再生育 棲地破碎 被獵殺 棲地受人類干擾 路殺 歐亞棕熊是舊世界(Ancient World)棕熊的亞種,從亞班牙北部一直到日本北海道都有分布。雖然棕熊原本生長在墨西哥與美國加州,但現在也存在於北美洲。美洲棕熊包括了科迪亞克棕熊(Ursus arctos middendorffi,Kodiak)和灰熊(Ursus arctos horribilis,Grizzly)。 在歐洲,大部分的歐亞棕熊仍生存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中歐,以及西俄。然而,位於西班牙北方與南法的族群已面臨滅絕的危險。除了歐洲以外,有小部份族群生存於高加索地區、北印度、中國、西伯利亞和日本北海道。 歐亞棕熊和亞洲黑熊很不一樣。牠們的體型比較壯碩,毛色較淡,骨架與鼻子都比黑熊要大。從側面看來,歐亞棕熊的背部也隆起的較明顯。行為上來說,...

【豆豆不簡單】稱霸世界的東方豆類:大豆

$
0
0
近代史上,大豆是影響人類生態與文化最驚人變化的豆類。1737年,大豆引入歐洲;1804年,再進入美洲。近百年的陌生沉寂後,經兩次世界大戰的糧食危機醞釀,這個擁有近5,000年栽培歷史的大豆,卻在短暫的百年內,讓美洲國家由大豆殖民地,一躍成為佔有世界77%生產量的大豆主權國;同時,讓擁有13億龐大人口的大豆原鄉──中國,變成了主要進口國。而這段大豆史中,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毛豆青莢,圖片來源:林志宗。 立足東西方政治經濟地位的小小豆子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提到「吾友李石曾留學法國,以研究農學而注意大豆…...主張以豆食代肉食…...此巴黎豆腐公司之所由起也」。這位孫文口中的李石曾先生,是1881年出生於大陸河北,1973年歿於台北的農學家。他是故宮博物院創辦者之一,中國留法第一人,更是第一本中文「大豆」專論作者。 1907年,他以法文發表《大豆,其栽培和營養、治療、農業及工業用途》一書,引起西方人注意。並於法國首創「巴黎中國豆腐工廠」,促進歐洲了解中國大豆食用文化。同時,透過豆腐銷售的盈利,資助當時孫中山革命事業及日後的鄧小平等人。 隨後,歐洲在這波大豆文化交流之中,發展出大豆油提煉技術,吸引了美國注意,從此美國開創世界第一的榨油工業,更將美國推上大豆育種及種植規模首位的強勢出口國。一種東方豆子,一項食品技術,一個有心人,卻成為東西方政治與經濟重大改變的媒介,...

【豆豆不簡單】耐旱營養用途多 窮人的肉類:樹豆

$
0
0
2015年11月,世界糧農組織(FAO)在開啟2016國際豆類年活動儀式的文宣上發表名為「From butter beans to pigeaon peas」的新聞稿,呼籲全球重視多種食用豆的價值及功能,也讓人注意到樹豆(pigeaon peas)的未來潛力。 在世界乾旱及半乾旱地區居住了超過20億的人口,其中有6億4000多萬人屬於極度貧窮,耐旱的樹豆,無疑地成為這些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因此又被稱之為「窮人的肉」。位於印度的國際熱帶半乾旱地區農業作物研究所(ICRISAT),是致力於樹豆研究及推廣的重要機構,也是聯合國推動豆類年活動的幕後推手。 樹豆,圖片攝影:林志忠。 國際上樹豆稱呼語彙達792種 植物分類系統上,樹豆屬於豆科(Leguminosae),菜豆族(Phaseoleae),樹豆亞族(Cajaninae),樹豆屬( Cajanus Adans. )。全球樹豆屬植物總計32種,樹豆( Cajanus cajan (L.) Huth. )是唯一栽培種類,也是本屬模式種(type specimens)。樹豆屬中的10種野外種類,與樹豆親緣關係近,被列為二級基因庫。 目前基因銀行已保存了74國家,1萬3632份樹豆屬樣本,是未來進行樹豆品種改良的種源庫。樹豆屬在IUCN清單中,有列入近危等級(NT, Near Threatened)的木豆( Cajanus...

【永續海鱻食堂】台灣的鯊魚困局 不吃魚翅就解決了嗎?

$
0
0
上映於1975年,由史蒂芬.史匹柏導演改編自彼得.本奇利著作的恐怖驚悚電影《大白鯊》,這是一部描述了食人鯊襲擊海灘的電影,隨著媒體的推波助瀾,「鯊魚會攻擊人、會吃人」的刻板印象就這樣烙痕在大眾心中!而電影主角一群人獵鯊殺鯊的劇情,更被視為戰勝邪惡的英勇行徑。過去屢屢當漁民捕到大鯊魚時,總免不了像是勇者屠惡龍凱旋歸返而被大肆報導,由其當時台灣環境發展艱困下,這般怒濤中的噬人巨獸卻能被渺小的台灣人所擒獲,其意境更為人們的自信注入一劑強心針! 本被鯊魚搶食的罹鉤漁獲,這種無奈對漁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 圖片來源:白尚儒 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鯊魚卻成讓漁民們頭疼的燙手山芋,鯊魚混獲、漁具被鯊魚破壞、漁獲被鯊魚搶食,這些都遠比不上社會與論壓力。 割鰭棄身? 台灣捕鯊是這樣的 在合法的作業海域、使用合法的漁具捕撈、經由合法的拍賣途徑,意外捕獲的大鯊魚卻讓漁民們得像賊一樣進出魚市場。在台灣的漁民一次又一次被少數割鰭棄身的害群之馬所連累,使得許多守規矩的漁民被蒙上不平之冤。 過度被炒作的議題容易讓人分不清楚現實,彷彿台灣漁民們是為了割取魚翅而去故意獵捕鯊魚,但產業的真相往往不如一張「沒魚鰭的鯊魚」照片來得能引人關注。 引用海洋大學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所陳述,過去鯊魚曾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種,鯊魚漁獲量在西元1950年為9000公噸、1965年的2萬公噸,之後漁獲量便開始快速成長,...

【永續海鱻食堂】土魠魚羹沒土魠 消失中的馬加鰆家族

$
0
0
炸得酥脆的黃金魚塊,將之浸潤在白菜羹湯中,吃得是平民們的心房暖意。先將魚輪切塊並漬以薄鹽,經海風慢慢吹拂熟成後,嚐得是遊子們的風島鄉愁。是的!這兩道菜都是大家耳熟能曉的土魠魚所製成的道地台灣料理。 臺灣土魠魚漁獲量逐年下滑中,消費者之所以感受不到,是因為市場上最少一半以上都是仰賴進口。圖片來源:白尚儒 土魠五兄弟 這種俗稱土魠的魚,在台灣的中文種名為康氏馬加鰆( Scomberomorus commerson ),屬於鯖科的馬加鰆屬家族。 馬加鰆家族在台灣除耳熟能曉土魠外尚有四種魚:第一種是俗稱白腹仔(閩南語「腹」字讀音作「北」,故又可寫作「白北仔」)的台灣馬加鰆( Scomberomorus guttatus );第二種是肚子看起來比白腹仔更大,俗稱闊腹的高麗馬加鰆( Scomberomorus koreanus ;第三種胸鰭就像兩片大耳朵,所以俗稱大耳的中華馬加鰆( Scomberomorus sinensis );最後一種是數量現存最多卻都來不及長大,俗稱馬加剪的日本馬加鰆(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 馬加鰆家族與先前介紹過的 白帶魚 一樣,屬於迴游性的兇狠掠食魚種。馬加鰆牠們在食物來源充足下成長速度十分迅速,而且二歲到三歲時便具有繁殖能力,產卵量也相當驚人,且體型越大的成魚產卵數更多。 盤中土魠哪裡來? 土魠魚在台灣的捕撈漁法相當多樣化,...

【永續海鱻食堂】美味又喀喀喀叫的春子魚 教你用肉眼看出無良漁獲

$
0
0
小狗汪汪叫!貓咪喵喵叫!老鴨呱呱叫!大牛哞哞叫!那魚怎麼叫?喀喀喀喀! 這種魚具有獨特的發聲肌構造,彼此間會用聲音溝通,春夏繁殖期間的海中更是情歌綿綿不斷。過去漁民們會利用竹筒(後來使用水下麥克風)來聽音辨位下網。只是這樣的聽音捕魚法往往都是抓到的都是待產的親魚,對資源實在是有害無益的竭澤而漁。不過在台灣沿近海資源匱乏的今日,這樣的捕魚方式也逐漸成為絕響了。牠們家族主要生活在台灣屬於砂泥底質的海域,其中又有幾個品種在冬末春初海水轉暖後開始靠近沿岸,因此不少地區又喚牠作「春子」,牠更是台灣早期民間好吃魚排行的第十名唷! 台灣好吃魚排行第十名的春子魚,其美味已逐漸被現代人所遺忘,自然也沒人在乎牠們現在過得好不好。圖片來源:白尚儒。 可永續食用的小型石首魚 春子魚,屬於石首魚科( Sciaenidae )。目前世界共計發現有270種石首魚,撇除被棄養放生的外來種眼斑擬石首魚(俗稱紅鼓,美國種,學名: Sciaenops ocellatus ),其中就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種類可以在台灣海域發現,而這20多種的石首魚中最大體型不超過50公分的小型石首魚,其通用俗名又以「春子」或「加網」最常見。 明朝屠本畯為記載福建省各類水產而所著的《閩中海錯疏》,其文中又云:「石首,頭大尾小,腦中俱有兩小石如玉」。代表這「石首」二字並非形容牠有像石子一般的頭,而是指魚頭中有石,而這小石其實就是魚的耳石。...

【鯨彩一生】從有齒到無齒——誰可解此歷史迷霧?

$
0
0
雖然現生的鬚鯨,不論是體型最大、可達30公尺的藍鯨、壽命可達200歲的弓頭鯨、或是會唱歌的大翅鯨,都是無「齒」之徒。正因如此,他們與有牙齒的其他鯨豚被區分開來,被歸在鬚鯨亞目(Mysticeti),而有牙齒的則被歸在齒鯨亞目(Odontoceti)中。 然而在齒鯨與鬚鯨之間,從食物到口腔型態諸多的不同,這看似深遠的鴻溝中,究竟藏著什麼演化的秘密?科學家們嘗試從不完整,但是不可或缺的化石證據當中,拼湊出可能的答案。 在目前所知的鯨魚化石中,生活在兩千多萬年前的起始鯨科( Aetiocetidae )對於鯨魚從有齒演變成無齒的這段歷史過程,似乎佔有著關鍵性的角色,但又引起不少科學上的爭論。 鬚鯨胚胎:證明最早都是有牙齒的! 其實,當這些鬚鯨還在母鯨體內、還是只有一丁點大的胚胎時,是有牙齒的!只是在胚胎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這些才剛冒出來的牙齒,很快就被自己的身體給吸收回去,並漸漸的在口中冒出與我們手上的指甲有著類似組成——也就是角質——的鯨鬚。 由此可見,這些和我們在這個時間點,一起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無「齒」鯨魚:鬚鯨,一定是從有牙齒的祖先演化而來的,而「起始鯨」似乎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被歸為起始鯨的這些鯨魚化石,究竟屬於哪一個分類群、有著怎樣的形態,在研究的歷史中,卻有著有趣的爭論。 長得像鬚鯨的有齒鯨魚:起始鯨 在半個世紀(1966年)前, 埃麻隆 (D. Emlong)...

尋找堇菜 ——短毛堇菜與夥伴們的奇異旅程

$
0
0
尋找種子 不如讓我們先,帶著人類的知覺,想像自己變成一隻螞蟻。 雖然螞蟻的類型也很多,那些總穿梭在地表,收集果實種子為主食的,被稱為「收穫蟻」。就請變成那類型的螞蟻吧。 肩負搜集食物的任務,你如同穿過叢林一樣,橫越這片草坪。每一片草葉都巨大厚重,以致幾乎難以撼動。 你揮動觸角,四處嗅聞氣味分子,不久你就發現一枚渾圓的球體,上頭有乳白的塊狀物,帶著脂肪的香氣。你本能地抬起它,努力搬運回到水泥牆縫中的蟻巢,作為度冬的儲糧。你攜回的食物在那巨大岩洞中,很快被同伴合力分解,卸下大塊的脂肪,殘餘的球狀物當作垃圾,棄置在牆縫內,那蟻群慣用的廢棄物堆中,混雜著各種殘屑,屍骸,以及排遺。 不久,作為垃圾的球體,在黑暗中發芽了。你這才意識到那確實是一枚種子。對植物種子而言,那垃圾堆溫暖潮濕,富含營養,蟻群的遺物往往帶著抗菌成份,因此也格外乾淨。 幼苗逐漸茁壯,莖葉朝透光的裂隙抽長,像一枚火苗燃放。冬去春來,陽光下,蟻巢邊的牆縫盛開了一朵,對你而言無比巨大的紫花。 那是蟻群無意間種下的一株短毛堇菜,自巢洞邊陲,向外綻放。 你若天天留意那株堇菜,不久就會看到蜜蜂來訪,或者巨大的橘色蝴蝶在附近產下卵粒,而她的幼蟲將啃食堇菜的葉片。在訪客零星往來之際,堇菜似乎總能順利結出果實。果實會整整齊齊裂成三瓣,小舟般乘載了數十顆種子。你和蟻群一起期待著,種子成熟後將發育出的一塊塊白色油質體。在春末的微小的爆裂聲中,...

商人炒作下的犧牲品 被忽略的柴棺龜生存危機

$
0
0
最近的10年,台灣的淡水龜遭逢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其中食蛇龜盜獵走私議題成了眾所矚目焦點,但另一種族群現況更糟的物種——柴棺龜,卻經常被忽略。柴棺龜的保育困境與其生態習性及分布特性有關,現存族群分布的低海拔丘陵或台地環境,除了要有水生植物的淺水域,利用陸域環境頻度也很高,但這樣的環境與人類活動高度重疊,極易遭受非法獵捕,棲息地也常因土地利用形式改變或開發而遭受破壞,不易針對特定棲息環境進行有效保護措施。 這種龜的命運就如同牠「柴棺龜」或「赤米龜」的稱呼一樣妾身未明。赤米的稱呼應該與中藥材有關,被當成取代龜板正品的代用品特殊標記,早期台灣中藥材用的也幾乎是赤米龜板。以前,山區有不少水稻與雜糧輪作的「單冬田」,重新翻土引水灌溉的水田是柴棺龜的最愛,但由於新插的秧苗被爬過以後會浮起來,跑到田裡攝食、活動的柴棺龜並不受歡迎,下場常是被搬家,有些會被拿來餵母豬當營養補充品。 柴棺龜雖然總是帶著微笑,但野生族群的命運卻是坎坷,充滿著不確定的未來。 柴棺龜幼體。圖片來源:Skink Chen(CC BY-NC-ND 2.0) 話術傳銷的犧牲者 柴棺龜沒什麼特別經濟價值,繁殖力不差,也不難飼養。被選為市場炒作標的,曾被認為是瘋狂舉動:沒有最終市場需求,飼養繁殖門檻不高,只是像老鼠會在封閉的養龜市場裡「傳銷」。而在炒作無力、龜價狂跌後,卻又被包裝冠上「石金錢龜」的商品名,...

【保育動物名錄】孓遺在西仔灣落日下的繽紛 柴山多杯孔珊瑚

$
0
0
編按:在今年正式上路的新版《保育類動物名冊》當中,有著兩種2012年才命名發表的特有種珊瑚,也是保育類動物當中為二的珊瑚。然而,這兩種珊瑚卻都因為面臨著開發的威脅,棲地狀況不良,其中柴山多杯孔珊瑚( Polycyanthus chiashanensis )主要分布於高雄西子灣柴山海域不到500公尺的海岸上,少於50個群體,今年才又另外在大潭藻礁發現牠的蹤跡,本文就要介紹這種特殊、卻已經瀕臨絕種的淺水珊瑚。 珊瑚礁——海洋的熱帶雨林 珊瑚礁生態系被暱稱為「海洋的熱帶雨林」,不僅涵養非常高的生物多樣性,而且所提供生態服務對人類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然而,整個生態系背後最重要的功臣——造礁珊瑚,卻是一群相當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分類學上,造礁珊瑚屬於刺絲胞動物門、花蟲綱、六放珊瑚亞綱中的石珊瑚目,而與石珊瑚目同屬於六放珊瑚亞綱的花蟲動物還有海葵、擬珊瑚海葵、菟葵、管海葵與黑珊瑚等五個目,其中石珊瑚目是唯一會分泌碳酸鈣形成骨骼的花蟲動物。由造礁珊瑚所形成的骨骼在珊瑚死亡後留在礁區,經過百萬年的逐漸膠結與變質,形成今日我們熟悉的珊瑚礁。穩固的礁體提供給新的珊瑚附著與成長所需的底質,然後再吸引其他與珊瑚礁共棲的生物定居,進一步造就成為海中的熱帶雨林。 除了能夠形成骨骼這個特色之外,造礁珊瑚體內住有一群非常細小的藻類,稱為「共生藻」。這些圓球狀金黃色的渦鞭毛藻能夠在珊瑚體內行光合作用,...

台灣的「博比特蟲」 躲藏在潮間帶的磯沙蠶

$
0
0
提到博比特蟲(Bobbit worm),想必大家會想到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一種疵牙裂嘴的潛伏在海底沙中的蠕蟲,當哪個倒楣鬼路過時,就猛然伸出去咬住拖到洞穴裡。網路上的影片或文章介紹博比特蟲時,也會有簡單的小檔案介紹:這是一種環節動物門(Annelida)、多毛綱(Polychaeta)、磯沙蠶屬(Eunice)、學名為 Eunice aphroditois 的多毛蟲,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較溫暖的海域,通常約1公尺長、2.5 公分寬,是一種體型很大的磯沙蠶。事實上,除了Eunice aphroditois,還有其他大型的磯沙蠶,文獻紀錄裡面,有發現5 毫米的種類,也有長至6 公尺的紀錄;此外,雖然磯沙蠶大多為100至200節,但也有35節與1500節的兩個極端的紀錄。 目前全世界的磯沙蠶屬共有259種,廣泛分布於潮間帶到深海的海洋底棲環境,特別是熱帶淺海的珊瑚礁岩等含石灰質的環境。在生態地位上,被視為造成生物侵蝕作用 註1 (bioerosion)的主要生物種類之一,通常是鑿洞生物演替 註2 (succession of borers)趨於成熟之後的常見物種。 提到這邊,台灣有沒有像博比特蟲這樣子的磯沙蠶呢? 台灣有多少種磯沙蠶呢?答案是有的,台灣目前發現有6種,2種為新紀錄種、4種為世界新種,其中有大型的磯沙蠶還帶著「番刀」呢!以下就一一的介紹台灣的磯沙蠶。 1...

【永續海鱻食堂】唯有尊重生命才是真永續 為外銷而步上妥善管理的鬼頭刀

$
0
0
在台灣各種魚俗名名稱中最後一個字為「虎」字的,就是形容牠是該科魚種中較為兇猛、或體型龐大的物種,或是代表牠是名字開頭所稱魚種的掠食者;例如飛魚科的俗名多為「X翅飛烏」,通用俗名為「飛烏」,而掠食飛烏的魚,就稱為「飛烏虎」。 「飛烏虎」,在台灣較正式的中文名稱為鬼頭刀( Coryphaena hippurus ),屬於鱰科魚種。世界目前已知的鱰科魚類僅有兩種:鬼頭刀與棘鬼頭刀( Coryphaena equiselis ,數量較少),台灣近海得天獨厚,同時有這兩種鬼頭刀的分布。 鬼頭刀屬於高度洄游的表層魚類,在台灣各沿近海水域均有發現記錄,其中又以東部的太平洋水域數量最豐富。出海時常會遇見鬼頭刀情侶檔在水表巡游,鬼頭刀在魚類中算是少有的一夫一妻制,且公魚發現食物時往往會禮讓母魚先吃,相當具有紳士風範。甚至當母魚被釣獲時,公魚總會伴在母魚身後,一直跟到母魚被拉到甲板上,在船邊繞游兩三圈後,才會離去。 大型魚中的例外 鬼頭刀是永續海鮮魚種 鬼頭刀目前已知的學術記錄最大體長為210公分、40公斤,看起來似乎符合 《聰明海鮮買家 只要學會這九招》 中的第六招「要減少食用大型魚種」,但牠其實是少數大型魚中的例外永續海鮮魚種。因為鬼頭刀只有短短4年的壽命,且在食物來源充足的環境下,牠的成長速度極快;在人工養殖環境下,則是目前已知成長速度最快的海水硬骨魚類。...

【台灣紅皮書】從普遍分布到比熊貓還少 安靜不招搖的青頭潛鴨

$
0
0
編按:農委會特生中心歷經兩年多時間,盤點台灣所有陸域脊椎動物五個類群共617種動物的受脅狀態,這些資料於今年8月以紅皮書名錄形式正式發表,其中有15種動物野外族群列入極度瀕絕。而這15種動物究竟各自有著什麼樣的命運,將於本系列一一介紹。 在台灣觀察鳳頭潛鴨群時,幸運地話不經意地會發現到青頭潛鴨。這種鴨子於開闊水域與鳳頭潛鴨或其他潛鴨鳥類混群,實際上利用大家彼此有個照應,集體行動、集體覓食、共同躲避敵害。鴨群是很聒噪的,整天的活動、覓食,都可以聽到呱呱呱地鳴叫聲,但是似乎沒聽過青頭潛鴨的叫聲,文獻資料也稱其繁殖時期才會經常鳴叫。在冬季非繁殖期的青頭潛鴨,羽色並不顯眼,外形與其它潛鴨類似,因此在觀察時更容易被忽略。 紀念 Baer 的海鳥 青頭潛鴨( Aythya baeri )屬於雁形目 Anseriformes 、雁鴨科 Anatidae 、潛鴨屬 Aythya 。地方性俗名有;東方白眼鴨、白目鳧、青頭鴨。全世界僅此單型種,沒有其他地區性的亞種。學名中的屬名(Aythya)源自於希臘文 aithulia,指稱是一種海鳥,追查文獻資料搜尋到亞里斯多德曾提到這物種,卻並無其他細節來說明。種名(baeri)則是紀念 Karl Ernst von Baer (1792-1876),普魯士的胚胎學家、地理學家,曾在俄國的資助下到西伯利亞探險。因此青頭潛鴨學名的意思是「紀念 Baer 的海鳥...

【台灣紅皮書】兩次目擊間隔一世紀 隨棲地萎縮而消失的優雅——黑嘴鷗

$
0
0
一般來說,鳥類可粗分為水棲性的鳥類(水鳥)與陸棲性的鳥類(陸鳥),這兩大類型。多數陸鳥的身體顏色多樣好認,水鳥則普遍趨於單調樸素,不易辨別,尤其是冬季的非繁殖時期,而黑嘴鷗就是讓觀鳥者相當頭疼的鳥類之一。黑嘴鷗與紅嘴鷗有些類似,雖然鳥嘴的顏色有別,但在遠距離及偏光的情形之下,想要辨認實屬不易,總是要看了又看、小心求證。 黑嘴鷗( Larus saundersi )屬於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鷗科 Laridae 、黑嘴鷗屬 Saundersilarus 。屬名Larus拉丁文意思是貪吃的海鳥,指的是海鷗;種名saundersi 為人名,源自英國鳥類學家和作家Howard Saunders(1835-1907)。全世界僅此單型種,沒有其他地區性的亞種。 黑嘴鷗的發現史 在文獻考據中發現,中國北宋年間詩人 李商隱 在他的花園中,飼養了五種珍禽,其中之一就是 黑嘴鷗 。 1871年, 歐洲 探險家 羅伯特 在廈門沿海地區發現到了黑嘴鷗及其巢蛋,並將它命名爲「閑步鷗」(Saunter's gull)。1884年,法國探險家在俄羅斯的 貝加爾湖 附近也見過。有趣的是,之後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中,再也沒有任何目擊報告或資料顯示黑嘴鷗的相關概況。 直到1988年春天,在 中國 江蘇省 鹽城的沿海沼澤地再次發現了黑嘴鷗及其巢蛋,當時的發現,轟動了整個鳥類學界,...

【鯨彩一生】21世紀才命名 充滿謎團的大村鯨

$
0
0
大村鯨 (學名 Balaenoptera omurai )的種小名omurai 這名稱是為了要紀念日本的鯨豚學家大村秀雄(Omura Hideo,1906–1993),將名字拉丁化後變成的,所以翻譯成大村鯨;而另一個常使用的俗名「角島鯨」,則取自發現模式標本的日本山口縣角島(Tsunoshima Island)。不過因為物種學名是以大村秀雄的名字來取的,再加上大村鯨的英文俗名也是用Omura's whale(直翻為大村的鯨魚),所以中文俗名還是稱呼為大村鯨或許比較適合一點。 2003年,在才剛進入21世紀的不久,和田志郎(Wada Shiro)等人於自然期刊( Nature ) [1] 發表並命名了這身長可以超過10公尺的鯨魚,某種程度上,很清楚地顯示出我們對於海洋的瞭解有多麼的缺乏! 即使到現在我們知道有大村鯨的存在已經過了十幾年,對於大村鯨的瞭解還是非常的有限,因此今年中(2017年5月)發現大村鯨遨遊在花蓮周圍海域時,引起了眾人的注目及驚嘆;或是近期在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西北邊海岸紀錄到他們在海裡實際生活狀況的研究文章 [2] ,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迴響,就不會太令人訝異了。 茫茫大海中,到底誰是誰? 在21世紀還可以發現了一個會超過10公尺的大型新種鯨魚當然令人覺得興奮,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其實是一個令人難過的現象:我們在先前的捕鯨文章中提到的,...

【台灣紅皮書】失落的曠野雞啼 「草原明珠」環頸雉

$
0
0
每當前往東部的火車經過花蓮、台東的田間,悠閒啄食的環頸雉即是深受乘客喜愛的田園印象,此等美景存在已久,甚至看似永恆。然而,事實上,環頸雉正面臨許多無形威脅。2017年8月,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發表了鳥類紅皮書名錄,將環頸雉列入現況「極危」鳥種,評估指出環頸雉族群內部可繁殖個體數下降,換句話說,環頸雉雖然廣泛分布於臺灣低海拔平原,族群量卻可能有遞減之勢。環頸雉究竟受到甚麼樣的干擾與威脅呢?又該如何試著緩解這些問題? 以鑲嵌式地景為活動範圍 住在草地與森林之間的二級保育類 環頸雉( Phasianus colchicus ),俗稱雉雞,台語又名啼雞。目前台灣島內,大多數族群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除此之外,各縣市的農村、機場與河口地帶,也有穩定的族群棲息,只要有廣大的草生地和次生林互相錯落、鑲嵌的地景,就可能做為環頸雉的棲地。 環頸雉偏好在草生地覓食,無論是自然或人造棲地,自然棲地如河岸的長草澤,廢耕已久的農田,或是次生林林下的長草叢;人造棲地則如稻田、柑橘園、釋迦園、甘蔗園、公園綠地與龍眼園等,可提供草地、小灌木與小喬木組合而成的棲地。除此之外,休耕期間農田轉利用的茅草地、大花咸豐草、大波斯菊等草生地,也是環頸雉偏好的夜棲地點。 每天早晨日出之時,環頸雉開始了一天的覓食行動,持續到約9點左右。中午之後若烈日當空,環頸雉會在樹林或長草叢內休息,待到下午2點,開始一天中第二波活動高峰,...
Viewing all 14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