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產業以農業為主,是人民生計的命脈。農業不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農田環境更孕育了許多重要的生態指標物種。農業時代,隨處可見大片綠意盎然的水稻田,以生態角度來看,它提供無數小型生物及水生植物棲息的空間,具有維持及保護物種多樣性的功能。 然而隨著產業結構變遷、耕作型態改變,再加上農村勞動力不足,水稻田逐漸轉成旱田、休耕田,甚至變成水泥建地,導致水稻田面積逐年減少,壓縮了水生植物生長的空間。此外,水生植物也常被農民視為雜草而清除,生存條件更顯嚴峻。本篇所要介紹的主角—台灣水蕹(「蕹」,音同「甕」)( Aponogeton taiwanensis Masam.),正是活生生的實例,它因為棲地減少及人為干擾,面臨野外族群滅絕的危機。 為台灣特有種 採集記錄非常稀少 水蕹科(Aponogetonaceae)僅有1屬(水蕹屬 Aponogeton ),全世界約30至40餘種,分布於東南亞(中國大陸及台灣)、澳洲和非洲等地,其中非洲是本屬植物主要分布地。 台灣水蕹在台灣的採集記錄非常稀少,查閱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的標本採集記錄僅一份,是由日藉學者正宗嚴敬(Masamune, G.)於1941年採集,模式標本採自桃園地區一處水稻田中,隨後將它列為新種,同時也是特有種,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 在分類上,中國植物誌將台灣水蕹視為水蕹( A. lakhonensis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