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公布的「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名單中,俗稱白鰻的「日本鰻鱺」被列在極度瀕危(CR)等級。日本鰻鱺是台灣重要的經濟養殖魚類,曾經創造年產量60000噸、外銷額100億台幣的驚人成績。然而,隨著人類大量捕撈與壞境破壞,加上繁殖技術尚未成熟,日本鰻鱺的數量正急速下降。 市場需求大 日本鰻鱺經濟價值高 日本鰻鱺肉質軟、味道佳,抗病力強且成長速度快,在鰻魚市場上最受歡迎。而日本正是最大的消費國,佔了全球總量的6成。日本鰻鱺富含油脂的特性,最適合以蒲燒方式料理,每年7月日本還會舉辦「鰻魚節」,倡導鰻魚的食補效益。 然而,餐桌上那片烤得色香味俱全的蒲燒鰻魚,其實得來不易。日本鰻鱺的一生從太平洋馬里亞納島西側海域開始,一路順著洋流漂到台、日、中、韓沿海河口,進入陸地河川成長,過程嚴峻且漫長。 此外,日本鰻鱺雖然已經可以人工繁殖,但因成本過高,至今仍無法商業化量產,目前養殖業用的鰻苗,全部都來自野外捕撈。因此,一尾日本鰻鱺的鰻苗,可以賣到台幣100多元,如此的高經濟價值讓漁民趨之若鶩。大量捕撈下的結果,便是台日中韓各國的鰻苗捕獲量都逐年下滑。1990年代,台灣一年捕撈日本鰻鱺鰻苗的量可達40公噸,到了2016年只剩1.8公噸,減少幅度非常驚人。 棲地破壞與人為捕撈 日本鰻鱺身陷危機 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指出,由於日本鰻鱺的生活史相當複雜,過程有許多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