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布的「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極危名單中,「溪流細鯽」這個名字顯得有點陌生,翻閱市面上的圖鑑,幾乎都還找不到溪流細鯽的介紹。其實,溪流細鯽是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廖德裕等人,在2011年時從台灣白魚族群中獨立出來發表的新物種,目前僅棲息在濁水溪支流水里溪的上游。然而,溪流細鯽在分類學上是否是一新品種,在學術界仍有些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溪流細鯽僅是台灣白魚在不同地區的演化差異,不足以獨立成種。本文除了介紹溪流細鯽發現背景及棲地現況,也提供學術上的不同意見。 水里溪上游的白魚 似乎長得不一樣 《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 》的作者周銘泰,是最早發現溪流細鯽的人之一。周銘泰回憶,2004年時他聽聞日月潭當地人會去水里溪上游一處水域,垂釣台灣馬口魚,用來餵食七星鳢。於是他跟著當地人去一探究竟,卻發現該水域棲息的其實是台灣白魚,而非當地人誤認的台灣馬口魚。 後來,周銘泰又觀察到此處的台灣白魚,和在水流東溪看到的台灣白魚,外觀上有些不同,於是將資訊告訴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廖德裕。在2011年時,廖德裕等人完成研究,將水里溪上游這支族群發表成新物種,命名為溪流細鯽(又名日月潭細鯽)。 新種發表的論文 註1 中提到,溪流細鯽的側線,在經過臀鰭時有垂直向上的轉折,台灣白魚則沒有此特徵。而溪流細鯽的側線鱗總數,也普遍比台灣白魚來得少。周銘泰也補充,兩者外觀上能觀察到的差異,...
↧